
发展历史
现代焊接技术研究所的前身是山东工学院焊接教研室。山东工学院于1958年开始筹划建立焊接专业。此前,我校金属工艺系原先已有热处理、锻压和铸造三个专业,按照苏联的专业设置模式,该系尚缺焊接专业,在此背景下建立了焊接专业。 1959年9月焊接教研室及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学制5年)正式成立,并同时招收了两届本科生共56人,其中新生39名(焊64班),从58级其他专业招收二年级学生17名学生(焊63班)。专业刚成立时隶属于金属工艺系,教师只有王先礼(任主任)、陈祝年(任教学秘书)和薛迪甘(负责实验室工作)等3人。专业一成立就拥有2个班的学生共56人。
从1960年底到1962年,学校进行专业调整,焊接专业在1962年则暂不招生。从1959年到1965年,焊接专业招收了6个班239名学生,加上最初转入的1个班17名学生,学生总数达256人。
1966年到1970年,学校停止招生。1971年又恢复招生,至今未再中断。从1971年到1976年,焊接专业共招生216名。招生办法是:由当地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后进校。由于这批学生政治素质较好,大多来自工农业生产第一线,一般具有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通过在校期间的刻苦努力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工作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的锻炼,得到了继续提高,很多人成为各级优秀的党政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有的成为经济建设的技术骨干或高等学校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学制改为4年。本年焊接专业招生46名。具体招生办法是:志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新生于1978年2月入学。
1978年3月,焊接与热处理、锻压、铸造等4个本科专业从第一机械工程系划出,组建了第二机械工程系。1983年9月,山东工学院改名为山东工业大学。
从1977年到1982年,焊接专业招收本科生232人。
1984年开始,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在1984年~1985年,焊接专业每年招收2个班,两次扩招共招生144人。学生数量剧增给学校带来巨大压力,为了缓解教学用房不足的矛盾,从1984年开始,学校取消了二、三年级的固定教室,许多实验课排在晚上,学生就餐时间前后错开。1989年,焊接专业又扩招了一次,招收了2个班共61人。
1989年4月,第二机械工程系改称材料工程系。1994年10月,材料工程系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从1993年开始,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实行国家分配政策指导下,以学校为主导,学校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的分配办法。
1996年,焊接教研室开始承担国家““211工程”建设”建设项目。材料学院开始实行按院统一招生,学生入学时不再细分专业。
1999年初,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立起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2008年10月,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行院所管理体制,分流到材料工程系、材料液固结构及其遗传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工程系及新材料研究中心的原焊接教研室人员又重新集中在一起,成立了现代焊接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