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事件
1959年暑假后,新增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学制5年制,本科。
1961年9月,经过专业调整,全校设5个系19个专业。第一机械系: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金属学及热处理车间设备、金属压力加工工艺及设备、铸造工艺及设备、焊接工艺及设备。
1962年8月,学校停办了汽车拖拉机、工程力学两个专业,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暂不招生。
1966-1970:停止招生。
1970年12月,工军宣队临时党委、院革委党的核心小组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学校机构设置,以校办工厂、厂带专业,考虑专业归属。决定成立机械厂(亦称一大队)、自动化设备厂(二大队)、电子仪表厂(三大队)。机械厂包括机制、锻压、铸造、热处理、焊接、内燃机等专业。
1972年9月,学校进行机构调整,实行院系两级管理。调整后的机构为一机系、二机系、电机系、电子系、冶金系等。设置16个专业:机制、锻压、铸造(以上属一机系)、内燃机、热处理、焊接(以上属二机系)等。
1975年3月,原第一机械系分成第一机械系和第三机械系。第一机械工程系:机制专业;第二机械工程系:内燃机、热处理、焊接专业;第三机系工程系:锻压、铸造专业。
1978年3月,第一、第二、第三机械系合并为第一机械系、第二机械系。第一机械系包括机制、内燃机专业;第二机械系包括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专业。本年度,山东工业大学完成的铸铁焊补工艺的研究项目荣获山东省科学大会奖。
1985年4月26日-5月11日:邹增大副教授等人研制的激冷铸铁轧辊补焊技术在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获荣誉金牌奖,12月,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被载入1989年《巴黎发明大全》。
1988年11月,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邹增大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荣誉称号。
1990年,杨建华、王雅贤、赵东健、魏星、王育福;合金堆焊焊条的研究;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990年12月,国家科委、国家教委授予邹增大等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1991年,杨建华;抗冲击高耐磨铁-铬-碳系堆焊合国家技术发明奖四等奖。
1991年10月,国务院为表彰邹增大同志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决定向其发放政府特殊津贴。
1991年12月,邹增大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2年4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邹增大同志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1993年9月,邹增大被聘任为山东工业大学教授。
1993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焊接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5年4月,邹增大教授被聘请为天津大学焊接专业博士生导师。
1995年11月,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邹增大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荣誉称号。
1995年12月,焊接学科被确定为“九五”省级重点建设单位。
1996年4月,邹增大被聘为全国高等学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996年6月,杨建华教授获美国焊接学会年度奖。
1996年10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邹增大同志任山东工业大学校长。
1996年11月,山东省学位委员会批准武传松等人为博士生指导教师。
1996年12月,武传松荣获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
1997年,任登义、邹增大、张元彬、董健,高碳合金钢轧辊局部冷焊技术,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武传松,焊接熔池中的流体动力学状态及传热过程的数值分析,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12月,邹增大荣获香港柏宁顿(中国)孺子牛金球奖。
本年度,
1999年,中国教育家协会聘请邹增大担任中国教育家协会名誉会长。
2001年,邹增大TiC基堆焊耐磨抗裂焊条研制,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1年5月,武传松焊接熔池形态及其热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02年,刘秀忠新型钎料的研制,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11月,山东省新材料焊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2004年9月,教育部、人事部共同授予邹增大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2003年,邹增大TiC基堆焊耐磨堆焊材料研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年9月,教育部、人事部共同授予邹增大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2005年,李亚江异种材料焊接区组织结构与性能的相关性,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武传松焊接电弧阳极边界层物理传输机理的研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6年10月,武传松教授主持召开第1届计算机辅助焊接工程国际研讨会CAWE2006。
2006年12月,山东省学位委员会、教育厅、财政厅共同授予邹增大山东省首届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
2008年,邹增大双熔敷极焊条电弧焊技术,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武传松《焊接热过程与熔池形态》,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2届“三个一百”优秀原创图书。
2009年7月,武传松教授的项目受控脉冲穿孔等离子弧焊接熔池动态传热特性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这是我所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10年9月,邹增大教授荣获山东大学育才功勋荣誉称号。
2011年12月,邹勇教授,超超临界机组用Super304H钢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变化规律研究”,山东省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位)。
2013年9月,武传松教授担任国际焊接学会(IIW)第XII专业委员会焊接质量与安全分委会主席(Chair of Sub-Commission Quality and Safety in Welding)。
2013年9月,秦国梁副教授担任山东省特种设备协会焊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7年6月,武传松教授当选美国焊接学会学士(AWS Fellow)。
2018年5月,武传松教授当选第十届全国焊接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秦国梁教授当选第十届焊接学会理事会理事。
2018年5月,武传松教授被聘任“航空发动机先进焊接技术联合实验室”专家委员会主任。
2018年12月,武传松教授被聘为《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编委会副主任。
2018年12月,秦国梁教授参与的轨道交通装备优质高效激光焊接技术及服役安全评价”获2018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JB2018-1-17,第三位)。
2019年1月,武传松、陈姬、陈茂爱“高速GMAW焊接熔池形态及驼峰焊道形成与抑制机理的研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9年10月,秦国梁,“激光焊及激光-电弧复合焊关键应用基础、工业技术与成套装备”,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